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第99节(1 / 2)





  所以换个角度去看待,不如直接就把各地的官府看成是做生意的商户。商户去跟百姓收购货品时,肯定会压低一些价钱。之后商户在售卖时,也一定会再提高作价,好从中获取到利益。

  若要再精准一点的去形容的话,在这桩“商品交易”当中,各地的官府就相当于整个州郡的总收购商。朝廷最后再从这些“总收购商”们手中,采购各种货品。

  在核对完松州交付过来的各项物资后,韩彻暂时也还没有离开松州。因为松州码头作为江南区域最大的港口,附近一些州郡的税粮和物资,基本也都是统一运输到这里来,再发往的京城。

  这些府州都距离松州有一定的路程,肯定需要一定的运输时间的。不过韩彻也没能闲着,在找寻一批工匠过来将农具赶制出样品后,就带着韩老三去府城找了杨刺史。

  “你说,那韩彻此次过来是为何事?”接到官吏汇报,杨刺史一瞬间就警惕了起来。

  其实早从韩彻带着工作组的人几乎刚一抵达松州地界时,杨刺史这边就立即收到了消息。

  “莫不是为着这几日的巡查?”崔长史表情一脸凝重的猜测道。

  比起最开始那次的巡查,韩彻这次带着韩老三在做实地考察和民间询问还有找寻了批工匠等所有事情,在已经忽视过一次的教训后,全都被有心人一直注意和警惕提防着。

  说实话,各地的官府这段时间可是没少暗自庆幸,韩彻虽然改革漕运和常平仓的动作不小,但起码他还是知道在官场上该怎么办事的,没有将事情做绝。

  就单说是指导价这块,其实韩彻这次也是给了地方官员少许的可操控空间,用以应对一些意外突发事件,或是地方部门间的一些关系打理。

  如此一来,各地方官员自然也就不会排斥和抵抗常平仓的改革了。

  于是杨刺史摇头:“此事只怕早在他预料之中。”

  “那是为何?”崔长史这一时半会的,实在是想不出来了。

  “罢了,做多猜测也无用,先将人请进来吧。”杨刺史其实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此时也只能暂时就将这问题压下。

  结果等到韩彻一进来,却差点没惊到杨刺史和崔长史。

  “韩大人,这些是何物?”杨刺史不解又好奇的盯着眼前的这一大堆东西。

  “之前在松州做民间探查时,我见着不少百姓因家中缺少耕牛,只得纯靠人力在地里劳作。若将这几种农具制作之法教授他们,可做缺牛应急所需。”

  韩彻就指着他带过来的那几样农具,对着杨刺史和崔长史介绍起来:“此为代耕架,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1)

  所谓的代耕架就是在没有耕牛可助力的情况下,人类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耕地的一种机械。其中的辘轳滚动能让纯人力拉犁时达到节省体力的效果,做成三角形的人字状是为了达到稳定性。再通过三人合力协作,最终提高生产效率。

  杨刺史闻言,惊讶的将代耕架看了又看。

  过了会,他的目光又好奇的看向了一旁的跟鸟爪一般样式的农具上。

  一旁的韩彻就说道:“此为耘荡和耘爪。农人执耘荡,推荡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复兼倍。”(2)

  “耘爪,耘荡以及脚耘可视农田具体情况,一起配合使用。”

  简单来说,这些耘荡和耘爪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稻田里的中耕锄草。秧苗尚未长大时,用耘荡效率最高。但是当禾苗长到相对的高度后,为了防止耘荡的耙钉伤根,这时可换成耘爪来锄草。

  “那这个又是什么?”杨刺史在反复对着耘荡和耘爪看了又看后,终于舍得放下,然后继续好奇的指着个头最大的一样农具问道。

  “此为水轮三事。”韩彻说道:“谓水转轮轴,可兼有磨面,砻稻、碾米这三种功能。”(3)

  “不需耗费人力和畜力,只借助水力?”杨刺史这会眼睛都瞪大了。

  “此物立轮所在的轴上装有水车,自是可由水力驱动。”韩彻就走近来,指着装置立式水车所在的地方解释道。

  “……”杨刺史听闻到这里,已经震惊的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此为这几款农具的详细制作图。” 韩彻说着,又递过来了好几张图纸,还言道恳请杨刺史能帮忙在松州做下推广。

  “此事应当是我来感激韩大人才是,多谢韩大人如此为我松州百姓记挂了。”杨刺史一边说着,一边忙双手接过图纸。

  漕运和常平仓的事暂且不提,那是牵扯到了各自的利益。

  杨刺史又不是傻子,这些农具一旦在松州推广,百姓从这些方面省出来的力气,自然就能用到其他方面。最后多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增长的可全都是他的政绩。

  于是待到韩彻带着韩老三离去后,杨刺史忍不住在心里感叹,其实韩彻这人倒是还可以交往的。

  注1:出自王征《代耕图说》:“先为两辘轳架,如a。两辘轳系两长索,贯犁其中,如e。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

  注2:出自王祯《农书》:形如木屐,而实长尺余,阔约三寸,底列短钉二十余枚,簨其上,以实竹柄,柄长五尺余。耘田之际,农人执之,推荡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复兼倍。

  注3:出自王祯《农书》 :“水轮三事,谓水转轮轴,可兼三事,磨、砻、碾也。初则置立水磨,变麦作面,一如常法,复于磨之外周造碾圆槽,如欲毇米,惟就水轮轴首易磨置砻,既得粝米,则去砻置碾、碢干循槽碾之,乃成熟米。夫一机三事,始终俱备,变而能通,兼而不乏,省而有要,诚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潜机。”

  这几样农具的图纸也都放到微博上去了,有不懂的可以去微博看一下。

  第122章

  ׬Ǯ

  这几种农具里面,除了水轮三事的制作难度大了些,其他几样都还是比较简单的。韩彻在临走之前,就还顺便提了一句,言道水轮三事可以全村共享一个。

  杨刺史也觉得这提议不错,毕竟谁家碾米也不可能是吃一顿才去碾一次的,确实没必要每家皆有。

  很快,松州官府这边就开始对这几样农具进行推广。

  这个时候,江南其他的产粮大区也都陆续收到了韩彻派人分送过去的几样农具的详细制作图纸。

  其中水轮三事这款农具,就算没有达到雪中送炭的程度,也绝对能够称得上是一句及时雨了。

  因为这次秋税的征收,朝廷还需要从松州之外的江南其他产水稻大区一共征集一百万石的税粮走。其中三十万石是送去京城的,剩下的七十万石是分发给北直隶等地区的。

  都知晓在晒得足够干的情况下,稻谷占比也能达到18-20%,所以为了节省运输上的耗费,朝廷大多时候还会要求磨制成精米再带走。

  然而耕牛本就缺少,还要江南区域的百姓磨制谷穗去供应京城和北直隶所需的这批一百万石的精米,实在是有些劳民。